今年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,主題為“德馨于行,技精于勤”。我市共有710個村民委員會,對于偏遠山區縣的基層醫療,仍存在城鄉醫療資源差距、村民“看病難”等問題。為了服務基層百姓,1385名鄉村醫生常年穿梭于村落農舍之間,憑借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,懷著治病救人的職業追求和扎根熱土的深厚情感,默默守護著每一個村民的健康與安寧。
在這支隊伍中,既有扎根山鄉幾十載的“老赤腳”,也有剛剛接棒的新生力量,他們共同織就了守護百姓健康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生命網。近日,記者跟隨鄉村醫生們走進村落,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。
老村醫“轉型記”
為村民量身定制治療和防護方案
“我的爺爺、父親都是醫生,現在村衛生站的條件比以前好得多,鄉村醫生的業務能力提高了,留在村里看病的村民越來越多……”在閘坡鎮海鷗衛生站,鄉村醫生譚國壽對記者感慨道。
譚國壽出生于1949年,1979年從事醫療工作,數十載春秋,他見證了農村醫療的發展。他深刻地感受到,許多疾病都是靠一線鄉村醫生先發現、先上報,才為上級醫院爭取了應對時間。平日里,鄉村醫生是幫助村民預防疾病的“健康守門人”,閘坡鎮漁民多,常年受濕氣、風寒侵襲,易患關節病和心腦血管疾病,為此他結合患者的特點總結出針對性療法,大力發揚中醫藥的治療和預防優勢,推出多種調理藥方,深受當地村民的好評。
近年來,我市不斷加強村衛生站規范化建設,目前已建成公建規范化村衛生站630間。同時,推進示范中醫館和中醫閣項目建設,205家村衛生室(社區衛生站)建設中醫閣,進一步夯實了基層中醫服務網底。
記者走進陽江濱海新區(陽江高新區)良朝衛生站,看到這里專門設立了中醫閣,并配備了現代化的診療設備。衛生站鄉村醫生梁廣清說:“我今年60歲了,已從業35年。以前出診就靠一個藥箱和一雙腿,現在我下村巡診時不僅要帶血壓計、血糖儀,還要帶上針灸等開展中醫適宜技術的設備。”
時代在變,鄉村醫生的職責也在變。在梁廣清制作的村民健康檔案里,詳細記錄了村里每位慢性病患者的隨訪情況。“我是村民們24小時待命的‘健康管家’。”梁廣清表示,以前村民生病了才會來找他,如今他幾乎每天都要為慢性病患者測量血壓和血糖,指導他們合理飲食、科學運動,或主動上門,提醒患者按時體檢、調整用藥。
陽春市潭水鎮竹塘衛生站鄉村醫生劉俊鋒對此同樣深有感觸。從業38年的他認為,當代鄉村醫生需要不斷“轉型”,探索適合當地村民的治療方案。“如今居住在鄉村的以老年人居多,大多患有高血壓、高血糖等慢性病,為此我專門進修了針灸等中醫適宜技術,幫助患者減輕疼痛、調理身體。”劉俊鋒說,為了提高年輕一代鄉村醫生的業務水平,他積極發揮專業特長,自2016年起每季度都會組織開展業務學習交流會,每期都能吸引30余名鄉村醫生參與。
青春力量“添把火”
越來越多年輕村醫接過接力棒
近年來,我市持續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,實施三甲醫院組團式緊密型幫扶、首席專家下基層、執業醫師服務基層、縣域醫共體內分片區組團式幫扶等項目。去年我市共有112人完成全科醫生培訓任務,37名三甲醫院組團式緊密型幫扶共接診患者 10548人,培訓(帶教)1637人,推廣新技術(適宜技術)41項。這些舉措不僅打通了農村衛生健康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醫生加入鄉村醫生隊伍。
8月15日,記者來到陽西縣儒洞鎮邊海村衛生站,看到墻上的健康管理表格記錄著村里2600多位居民的健康狀況,“80后”鄉村醫生陳玉瓊正耐心地為前來就診的患者科普健康知識:“最近基孔肯雅熱流行,如出現發熱、關節痛等癥狀,要及時聯系我。”
陳玉瓊告訴記者,她的父親從1973年開始當鄉村醫生,小時候她經常看到父親半夜出診,全身心投入到基層醫療工作。受到父親影響,她2010年從市衛生學校畢業后,回到家鄉接過了父親的“接力棒”。
“新時代的鄉村醫生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現在邊海村衛生站配備了心電圖機、血糖儀等38種設備,村民不出村就能完成基礎體檢。”陳玉瓊說,鄉村醫生的發展路徑也越來越明晰,上級醫院經常開展下鄉義診、技能培訓、中醫適宜技術帶訓等活動,有效提高了年輕鄉村醫生的診治能力,也提供了發展空間。
除了通過資源整合、技術下沉和分級診療機制,將優質醫療服務延伸至鎮村之外,陽西總醫院人民醫院還打造了醫共體數據監控中心,建立遠程平臺,推動鎮村一體化管理。跟隨著該院腦科中心副主任慕玉瑩的腳步,記者來到監控中心看到,電子屏幕上顯示了病床使用率、門急診人次、高危緊急申請處理進度等各項數據。
“鄉村醫生是醫療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他們是最貼近群眾的人,可以第一時間發現疑難雜癥和做好康復護理工作,并及時通知上級醫院。”慕玉瑩表示,在一次下鄉幫扶中,她和當地鄉村醫生合作,及時發現了一位60多歲患者的小腦梗死癥狀。經過及時的介入治療,最終這位患者得到痊愈。為了進一步提高鄉村醫生發現疑難疾病的能力,她每次下鄉都會開設“小課堂”,圍繞常見病種對鄉村醫生進行培訓,拓寬村醫的成長空間。
在閘坡鎮蒔元衛生站,“80后”鄉村醫生黃勁昂同樣感受到職業發展道路越來越廣闊。2015年,他從私立醫院外科醫生轉型成為鄉村醫生,服務周邊5400余名村民。“現在平臺更廣闊,設備也更完善。”黃勁昂說,通過緊密型醫共體建立的微信群,可以隨時向上級專家請教,他也經常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研讀醫療課程。
增強職業吸引力
多措并舉破解鄉村醫生發展困境
盡管鄉村醫生隊伍在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上取得了一定進步,但職業吸引力不足、人才斷層等問題依然制約著這支隊伍的發展,導致“老村醫在流失,新村醫留不住”的現象普遍存在。
“我通常早上8點上班,晚上11點才能下班,一個人要負責診療、公共衛生、健康管理等多項工作,壓力確實很大。”陳玉瓊說。梁廣清也表示,目前鄉村醫生還沒有擺脫“半農半醫”的尷尬困境,他期望能進一步完善村醫的養老機制,讓他們老有所養。
劉俊鋒坦言,隨著醫改推進,基層衛生站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后,用藥品種受到限制。此外,他還面臨著數字化時代的挑戰。“年紀大了,電腦操作不太熟練,我現在每天都要抽時間學習電子病歷系統。”劉俊鋒說。
作為市農村衛生工作者協會的會長,譚國壽最憂心的是人才斷層。“目前我市鄉村醫生隊伍結構大多是中老年人,后備力量不足,出現‘青黃不接’的情況。”譚國壽提出,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基礎上,應全面推動鄉村醫生職業化改革,實現基層醫療城鄉統籌、區域統籌、職級統籌,進一步提高鄉村醫生的福利待遇,鼓勵優秀醫科畢業生返鄉服務,提高鄉村醫生這一職業的吸引力。
針對這些問題,市衛生健康局正在推進一系列改革措施,堅持貫徹落實《村醫十條》,推動鎮村一體化管理,目前全市693間村衛生站已實現醫保直報,其中陽西縣125間公建村衛生站已實現緊密型鎮村一體化,由鎮衛生院對村衛生站進行“八統一”管理,實行鄉村醫生“縣聘鎮管村用”,并由縣財政統一購買社會保險。
為了進一步夯實村級醫療衛生網底建設,市衛生健康局下一步將以縣鎮一體化帶動鎮村一體化,實現鎮衛生院對村衛生站的行政、人員、業務、藥械、財務、績效等六個方面統一管理,并建立科學高效的薪酬體系和績效考評機制,增強基層活力。同時,持續開展農村定向培養,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招聘計劃,專項招聘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免試注冊為鄉村醫生到村衛生站服務,以及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培訓,多層次全覆蓋開展鄉村醫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業務培訓,不斷提升鄉村醫生隊伍整體水平。
關于我們
|
網站幫助
|
網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