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開漁了,到對岸村買生猛海鮮。”說起江城區崗列街道對岸村,市民第一時間蹦出來的念頭便是那里的海鮮,因其毗鄰海港,又處城郊,得地理之便,是人們采購海鮮的優選地。而如今,對岸村引人關注的遠不止海鮮,它與附近的新村、司村、大村被一同納入江城區“全力攻堅、爭做典型”風貌示范帶,鄉村風貌經過一番改造后大大提升,成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陣地。
縣道749線將新村、司村、大村及對岸村依次“串起”。8月23日,記者驅車沿雅白線西行,再往南拐入縣道749線,隨即抵達新村。這是崗列街道轄區納入江城區“全力攻堅、爭做典型”風貌示范帶的第一站。記者看到,一座名為金朗的酒坊坐落于新村委會新圍村的村口。酒坊外搭建兩處休閑涼亭,帶有“酒”字的燈籠隨風搖曳,成為村中一景。
新村黨總支宣傳委員鄭連友介紹,新村是廣東省“百千萬工程”第二批典型村。自風貌示范帶建設以來,新村已完成59棟農房的外立面、屋頂挑檐等微改造,利用破舊泥磚房拆除而成的空地建成14個“四小園”,并建成亮點村景“新驛站”——即聯動周邊百畝水稻田、金朗酒坊及新圍村夏荷景觀打造崗列街道金朗島精品鄉游片區,為登島游客帶來別具一格的近郊短游體驗。
記者漫步新 村,只見田園風光旖旎,一條小河繞村緩緩流淌,河岸草木豐茂,大榕樹傍水佇立。越過小河望去是大片的田野,路邊的池塘種了一池的荷花。池塘邊上是一個小廣場,配置有籃球場、健身器材,以便村民休閑、運動健身。廣場上錯落分布著三兩棵榕樹,村民在樹下乘涼、嘮家常。“我們村當然好看啊,現在都‘流行’美麗鄉村咯。”村民英姨笑著說,如今村道干凈整潔,村里的景色也越來越美麗,村民的幸福感倍增,她為自己的家鄉變化感到驕傲。鄭連友表示,目前新村定位為近郊宜游水鄉,結合近郊地理優勢和環村水域生態稟賦,盤活村集體留用地,致力于打造城市旅居休閑平臺、都市水鄉名片。
司村則以眼鏡業聞名。司村眼鏡業始創于1881年,由司徒氏廿三世孫司徒懿顏拜師學藝開創,從“背箱串巷”的傳統模式發展為規模化、專業化的現代產業。目前,全村1200余人從事眼鏡行業,約占戶籍人口三分之二。作為“中國百年眼鏡村”,司村正在推進總投資400萬元的眼鏡綜合館建設。今年,司村通過政企聯動,投入資金600萬元開展人居環境整治,美化村居環境。
大村與江湛鐵路陽江站隔江相望,這里主打鰻魚養殖業。大村聯合對岸村一起打造了總面積近1500畝的鰻魚養殖基地,通過收取租金等費用,每年為兩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約280萬元。此外,大村盤活200余畝閑置地,打造小型田園綜合體示范項目,建設集生態采摘園、親子游樂場、活動承辦點等功能區于一體的金朗島開心農場,提供戶外燒烤、農事體驗、果蔬采摘、營地露營、婚慶團建等沉浸式、互動式旅游體驗。該農場作為崗列街道新型農旅融合標桿項目,全年吸引游客超1.5萬人次。
沿著縣道749線一路向南,記者來到最后一站對岸村。這里水陸交通便捷,當地漁民出海捕撈回來的漁獲,大多在漁港的海鮮集市銷售。陽江市民大都好一口“鮮”,而對岸村新鮮上岸的海鮮正對食客胃口,吸引了大批市民自發前往采購。
去年年底,對岸村啟動風貌提升項目,對152棟農房外立面進行微改造,加寬路面的同時建設500多米人行道;在村莊內新建“四小園”約500平方米,依托現有主要巷道為脈絡,系統規劃并打造了入口公園、文體廣場、漁文化廣場及海鮮集市等特色村景。
崗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楚良介紹,此番提升以空間重塑為載體,深植漁業文化基因,重點激活“假日經濟”流量密碼。海鮮集市、漁文化廣場將漁業資源轉化為可體驗、可消費的文旅產品,形成“以文塑旅、以旅興農”的良性循環。對岸村正蛻變成為可觀、可游、可購、可品的漁業村莊。
關于我們
|
網站幫助
|
網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